非遗走进生活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黔西市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5-08-03 15:30:50
“家人们,这是我们新推出的刺绣手提包,喜欢的赶紧下单哦……”在黔西市化屋村的旅游商品展销点,杨文丽和她的绣娘伙伴们正通过直播展示黔西市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的产品。卖货之余,她们还会通过镜头展示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我们希望让非遗走进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苗族的传统技艺。”杨文丽说,工坊常常开展技艺培训,也会组织绣娘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多种方式传播非遗,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喜欢、学会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的产品
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的创办人杨文丽是一位95后苗族姑娘,作为新生代传承人,她思路活、点子多,不仅为工坊产品打出了品牌——“梦夛彩”,还通过技艺培训等,不断壮大工坊的生产力量,通过直播卖货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宣传推广民族手工技艺。
杨文丽是地地道道的化屋村村民,村子苗族占比96.7%,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是当地群众的手工艺代表,用苗绣制作的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承载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大多数苗族姑娘一样,杨文丽从小对苗绣耳濡目染,刺绣技艺像长在身上一般。
杨文丽带领村里的妇女,用指尖技艺改变生活
2014年起,杨文丽利用指尖技艺创业,开设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尽管创业艰辛,过程曲折,但她带动村里的妇女依靠指尖技艺增加收入,还是相当有成就感。“我印象很深的是,村里面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有次在村子里,一个小孩子对着我喊妈妈。可能因为年纪相仿,小孩子认错了。”杨文丽说,同为母亲,这件不经意的小事让她想了很多,“如果我们能把年轻人留在村里,有活儿干,有收入,那孩子们就不会缺失父母的陪伴了。”
于是,杨文丽大力鼓动村里的妇女加入绣娘培训班,由苗绣技艺熟练的带动基础较薄弱的,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用好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为家庭增加收入。“最开始我们工坊只有6-7个绣娘,现在有63个。”杨文丽说,相比外出打工,绣娘们的收入要少一点,但好处是大家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陪伴家人,还能不断传承、发展苗绣这项非遗技艺。
杨文丽展示工坊生产的蜡染手提袋
为了养活更多绣娘,那就不得不提升销量,拓展工坊产品的销售渠道。杨文丽和工坊的设计师一起摸索,将苗绣融入更多生活所需的产品中,大家平时可以穿戴、可以用到,比如帽子、包包、抱枕等。这份创新得到市场认可,一位非洲的客户在工坊看中一顶带有苗绣元素的帽子,当场就订了几百顶,客户到北京后,又加订单,总共达到了1000多顶。在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杨文丽想到了直播带货,“这种方式,不仅能在镜头前展示我们的手工技艺,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从目前来看,杨文丽和绣娘们直播的效果越来越好,粉丝也越来越多,她们直播的在线观众曾达到200余人,最高的一场直播销售额有8万元,还有国外客户通过直播来下单。
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的产品
杨文丽通过直播展示工坊产品
目前,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卖货、线下直营零售批发等,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的年产值达到280万元左右。随着工坊发展越来越好,村里更多的绣娘加入生产队伍。杨文丽还定期开设非遗技艺的研习班、培训班,有体系化的教学、标准化的传习,不仅帮助村里的妇女吃上手艺饭,还要让更年轻的一代掌握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黔西市文丽刺绣蜡染非遗工坊
坐标: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自由组
依托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
主打产品:服饰、装饰品、生活用品等
电商平台: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阿里巴巴
来源 《贵州文旅》
文/图 谢予谦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篮球热到稻花香,来看“村BA”后花园的丰收故事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