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习水土河村:旅游织锦绣 乡村日子甜
- 作者:王其伦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5-08-03 15:36:38
晨曦披露,朝阳初升。
推窗望远,荷塘洒满金光。
村头的广场上,喧闹声渐渐响起。来自重庆、四川的游客组成的临时“歌舞团”正放声歌唱。这幅“晨光苗寨”的鲜活画面,恰是土河村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家的温馨、院的雅致、村的清朗、风的淳朴、心的丰盈,在此自然交融。
土河不“土”。这个乡村以“共生”为脉络,将“五美”从并列关系升华为“规划筑基—环境赋能—产业造血—乡风铸魂—幸福闭环”生态链,通过“场景锚点+矛盾破解+价值延伸”三维叙事,走出一条和美乡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你看这里,观荷栈道会从荷塘中间穿过,尽头连接到产业采摘区,游客走一圈能把荷塘风光和农耕体验都逛到。”土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雷元超站在自然谷景区入口,指着280亩荷塘和自然谷笑着回忆:“修停车场时,有户村民的地基要被占用,一开始急得直拍桌子。我们开了8次协调会,帮他在停车场旁重新批了宅基地,现在他的农家乐一到周末就满座,上次看见我还说‘这日子甜得很’。”
荷塘扩种时,党员带头把自家承包地划进去,村民们看到荷塘既能收莲藕又能吸引游客,都主动加入,过程十分顺利。如今,红苗文化体验区、研学基地、荷塘观光带、农产品采摘沿着规划串联成线,零散的资源变成“聚宝链”。
村民黄云周的“黔北小院”就在村委会对面,重庆游客坐在院坝的摇椅上聊天,灶台上的腊肉香肠正冒着油香,竹筛里晒着的干辣椒红得发亮。“以前哪敢想把房子改得这么好?”他擦着手笑道:“村里说改造民宿一张床位能补贴500元到1500元,开始我怕花钱,但看着家乡的变化,咬咬牙自己投入20多万元,堂屋改成茶室,二楼隔出4间客房,连装修也结合起了苗乡特色。”
今年夏天,黄云周家的小院13间房屋全都住满外地来避暑的游客,他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一个月一间2300元,7月到9月差不多就有8万元到9万元,除去伙食成本这些,一年也能有个4万元到5万元的纯收入。”
从“怕投入”到“敢改造”,村民算清“改得美才能赚得多”的账。全村有85户像黄云周这样的农户把农房改成民宿,每年7月到9月,这些民宿就都成了香饽饽,早早的房间就被订了出去。“这里天气凉爽,风景也好,去年我们几个朋友在这里避暑,今年7月初我们就来了。”四川成都游客张元林说。
在村口的一排黔北民宿前,驻村干部袁堪珊正在检查村里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你看这里的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就能实现有效处理。”据她介绍:“全村目前拥有3处集中式污水处理点,46处无动力和60处微动力污水处理点,有效解决了360余户农户的污水处理问题,别看供水量不多,刚好能给荷塘、农田补点水 —— 你闻这果香,要水质好才养得出来。”
不远处,清菇娘农业产业园一片景色多彩。红色的圣女果、绿色的丝瓜、紫色的茄子沉甸甸地垂挂在枝头,美不胜收。重庆游客范美霞正提着篮子采摘圣女果。“这里的蔬菜不仅品质好,还可以体验采摘乐趣,我们直接就能体验生态餐。”范美霞显得开心。
“我们引进的清菇娘公司,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搞种植,不光公司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20多个村民在基地里面摘菜、打包,每月就有工资3000多元。村民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按月领钱,心里比蜜甜。”袁堪珊笑着说。
而今,土河村集体600多亩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能在基地干活挣钱,还能得到租金分红。通过“处理—灌溉—景观—体验—增收”生态链条,让“村美”从单纯的“环境指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清晨的沥青路上,71岁的老党员陈永华和女婿杨吉峰带领村民拿着扫帚清扫落叶,边扫边聊着家乡的变化。陈永华表示:“现在提倡打扫好“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我们更不能例外,干得好的有积分可以换物资,干差了可是要挨‘批评’,还要上报村里的。”
土河村的环境卫生成了大家心里最关心的事,不但有24个公益性岗位负责卫生,更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加入到村里的环境卫生清理当中。陈永华说:“这不仅关系着生活环境,更是大家的脸面,可不能让外地游客看见我们村脏乱差的样子。”
乡风文明不是喊出来的。让“清扫”从“任务”变成“习惯”,让“干净”从“要求”变成“自觉”。当保洁成了体面活,当村民把村子当成“脸面”,那些扫出来的整洁、聊出来的默契,正一点点沉淀成土河村的乡风底色。
在土河村自然谷研学基地,来自习水县第二小学的40名学生正围坐在扎染工坊,跟着老师学习扎染技艺。看着一个个自己创作的作品通过棉绳和染缸,变成一件件有特色的手帕。学生们脸上满是笑意。“真的很新奇,通过老师的教导之后,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扎染的制作,我要把手帕带回家去,让爸妈都看一下。”其中一名学生表示:“这里不仅可以学习扎染,今天中午我们还能进行农耕体验,真的太棒了。”
为盘活旅游资源,土河村引进贵州自然谷研学旅游有限公司入驻景区,通过传统民俗、特色手工、劳动教育、红色文化等课程开展培训,吸引了一大批县内外研学团队。
“今年上半年接待研学、团建队伍1万多人,苗绣手工、农耕体验成了热门项目。” 公司总经理杨航表示:“下一步计划建避暑酒店,把红苗文化、研学、乡村旅游融到一起,让更多人记住土河、带走苗绣,把‘一季火’变成‘四季旺’。”
暮色降临,凉风习习。重庆游客在民宿院坝摆开餐桌,盘中的农家菜香味诱人。研学学生热烈地讨论扎染作品,手中握着没吃完的烤玉米。村前的广场上,音乐声又悠悠响起。
陈永华与保洁员结束清扫工作,收拾好工具,远远地望着这热闹的场景,会心地笑了:当家变得美丽温馨,游客才欣然前来;庭院呈现雅致模样,日子才愈发舒心;村子保持干净清朗,面子才更加光鲜;民风秉持淳朴正气,人心才紧密凝聚。
就在这日常点滴的烟火气息中,土河人心里的甜蜜,缓缓弥漫开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张朋
编辑 李洋
二审 谢国欢
三审 唐正平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篮球热到稻花香,来看“村BA”后花园的丰收故事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